信仰崇奉
明代社会生活中僧道写经造像、开坛做斋、水陆法会等活动,都集中反映出佛道宗教观念在民众中的广泛影响。明代提倡 儒、佛、道三教合流,其结果之一便是导致三教世俗化,民间信仰日趋兴盛。无论是来自哪一方的信仰,始终围绕祈福求祥这一主题,体现了世俗化的倾向。
在明代,将佛道宗教题材运用于器物的装饰设计上,大多寓意吉祥。佛教题材如各类佛像与法器图案,其用意多在祈求平安、消灾解难,以各种传说仙人为主的道教题材则多寓意着多福长寿。除了王玺家族墓地出土的各类石雕,王玺营建的报恩寺中至今仍保存大量反映世俗信仰的文物,以工笔重彩的佛道人物壁画最为突出。
平武报恩寺壁画
堂供炉具——三供及五供
烧香祭祀,古已有之,周代就有以烟祭祀上天的传统。汉代有了专门的焚香炉具,在上层社会中可用于香薰衣服被褥,如“女侍史洁被服,执香炉烧熏”。至唐宋,随着佛、道二教的兴盛,以及香料种类、数量的增加,烧香普及至市井生活中。“烧香请佛力,礼拜求僧助”,焚香供养佛神天地、祖先考妣渐为流行。
商周时期用以祭祀的鼎、鬲、簋等铜礼器,因造型庄重典雅,在宋元明时期成为祠堂供养的焚香炉具,甚至被陶瓷炉具所模仿。以炉为中心配以两花瓶的“三供”、或配以两花瓶两烛台的“五供”的香供礼器组合,在宋元明时期广为流行。其中“五供”因实为三种类型,故又称“三具足”,象征圆满无缺。
三供组合
展品介绍
铜 觚
铜觚
明(1368 ~ 1644 年)
高31厘米 口径16.5厘米 底径12厘米
王玺家族墓 M3 天顺八年(1464 年)
王玺墓出土
平武报恩寺博物馆藏
与其余各墓不同,王玺墓所出三供组合包括一件鼎式铜香炉与两件铜觚,均仿照商周铜器造型所制,此觚即属其一。有明一代,社会各阶层复古意识强烈,铜器仿古大为盛行,从王玺墓出土的这几件铜器亦可见一斑。
五供组合
五供组合
明(1368 ~ 1644 年)
双耳三足陶香炉:
高17.2厘米 口径13.5厘米 腹径14厘米
青白釉捧炉女侍香插(一对):
高15.8厘米 宽5.4厘米
青白釉双龙耳方瓶(一对):
高19厘米 口径4.3厘米 底径5厘米
王玺家族墓 M5 天顺八年(1464年)
王玺夫人蔡氏墓出土
平武报恩寺博物馆藏
“五供”常指供奉或祭祀活动中,置于祭台之上的香炉、烛台、花瓶等供器组合,多为五件一套。三件一套者则称作“三供”。布置祭台时,香炉居中,两侧配以烛台,其外再置花瓶,对称摆放。蔡氏墓中的五供则以香炉、香插、花瓶为一套。墓葬所出五供等级最高者,为明清帝陵明楼前的石五供。
其他展品
来源:展览“土司遗珍——四川平武明代土司家族文物精品展”
end
:深圳市福田区同心路6号
:深圳市福田区市民中心A区
:深圳市福田区福中路184号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(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四楼、五楼)
深圳市罗湖区南庆街13号
深圳博物馆
展览馆
喜马拉雅
微博
深圳博物馆